Yidan Han
绿音




    绿音, 原名韩怡丹。1967年1月生于中国福建。14岁开始写诗,18岁开始发表诗作。其诗兼具古典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及童话色彩,唯美,梦幻,激情,深邃。她的作品大多是关于爱情和死亡,激情和绝望,挣扎与渴望,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探索。她站在寂静与混乱、光明与黑暗之间,她的诗具有创意的灰色基调。她通过抒情技巧和敏感心灵发现大自然之美,从我们熟悉的事物中发现诗,由此重新定义了世界和我们自己。绿音著有诗集《临风而立》(1993)、《绿音诗选》(2004,中英双语)和《静静地飞翔》(2008)。主编《诗天空当代华语诗选,2005-2006》双语版(2007)和《诗天空当代美国诗选,2005-2008》双语版(2009),并参与编著五本中国古诗文评点译析导读书籍。她是《诗天空》(PoetrySky.com)双语季刊创始人及主编。其中英文诗散见于《诗刊》《创世纪》《普罗维登斯日报》《科罗拉多评论》等。她2002年赴美,现居美国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

        Yidan Han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gifted poets in modern China to rediscover and redefine poetry in our time. She is one of the unique voice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poets in China.

        Her poetry is about love and death, passion and despair, struggle and yearning,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She discovers the beauty of nature through her lyrical skills and sensitivity. Her poetry touches the vital in the familiar that redefines our perspective on the world and ourselves. She stands between silence and chaos, light and darkness while her poetry exudes a tone of creative grey which is surprisingly beautiful. She has gained international acclaim for her haunting poetic landscapes and original voice.

        Her faith in humanity and desire to celebrate the beautiful as a communion with nature rings through her own words: “A poet stands on a fantastic point to see this world. This point can be small, or large. He might stand on an atom, or on the moon. He might stand on a piece of wave as well. When poetry explores life, it explores things that are not often noticed. These things are not the falling leaves in autumn, but the sounds of leaves rolling over our hearts. These things are not flying birds, but the shadows of birds cast on the ground as they glide over the sky. I feel that the soul is like a mirror reflecting the real world, and language is the light reflected by the mirror. Poetry is that language.”

        The renowned poetry critic Xie Mian of Beijing University who wrote the prefaces to Yidan Han’s first and second books, says: “What she has pursued is truth and simplicity which purifies the mind and warms the heart.” Other public acclaim has come from Tom Chandler, Poet Laureate of Rhode Island Emeritus, who introduced two of Han's poems in his article with the Providence Journal, Prize-winning poet Yidan Han keeps voic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ater articles in the same journal reviewing The PoetrySky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2005-2006) described it as spiritually fragrant and listed it among the best books of the year (2007).

        Yidan Han is the author of three books of poetry, including Standing against the Wind (1993), Selected Poems of Green Voice (2004, bilingual), and Flying in Silence (2008). She is also the editor of The PoetrySky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2005-2006 (2007), The PoetrySky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etry 2005-2008 (2009), and a coauthor of five academic books that explor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Her Chinese and English poems have appeared in various literary journals and anthologies in China, United States, Taiwan, Singapore, Vietnam, the Philippines and other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Providence Journal, Colorado Review, and Shi Kan. She is the founder and editor-in-chief of Poetry Sky (www.PoetrySky.com).          (Edited by Kyle David Anderson.)

绿音近作(2000-2009)
绿音早期诗歌(1985-1993)
绿音创作手记
绿音访谈
诗人、诗评家评绿音诗歌
与绿音对话
绿音鸣谢
读者信箱

绿音近作(2000-2009)

与空杯对饮 我望着 一个空空的透明酒杯 我的手指 徘徊在酒杯边缘 像环绕着漫长的海岸线 曾经有酒 一片绛红色的海 波涛汹涌 那时我们面前是海 身后是墓地 一片百合 怒放于 一个稍纵即逝的夏 此刻 酒杯里盛满了海水 秋正阑珊 十一月的最后一天 高树上叶子落尽 后院的鸟巢从树枝间浮现出轮廓 它们共有六个, 挂在树上 远看像一串省略号 一只红鸟悠然飞来 停在树上一动不动 像一只标本鸟 这是下午三点三十分 风正柔和 阳光柔软如冰冷的丝绸 他一动不动 不再梳理羽毛, 也不再蹦跳 他好像有一点忧伤 像人类般的忧伤 但他的羽毛是多么美丽呵 鲜红的羽毛, 与他的忧伤很不协调 他好像有一点冷 他的羽毛也好像有一点单薄 我觉得 我强烈地觉得他想对我说话 他知道我不懂他的语言 我知道我不懂他的忧伤 一只红鸟的忧伤 他飞走了, 把忧伤留给了我 而我不知自己在写什么 如果是诗, 它会变成一只红鸟飞走 如果不是, 它将是一些红鸟的羽毛 雪夜 我的时间堆积如一座雪山 你在山上的一个墓碑之下 是否寒冷 雪越下越大 我的山越堆越高 接近苍穹 接近天堂 你在积雪之下 我在雪山顶上 失眠 夜, 断线的氢气球般 随风飘动 躺在床上的我 正在失重 音乐如精灵 在我体内外穿梭 它想让我谋杀黑夜 而我已是 夜的囚徒 手无寸铁 第三者 如果我们之间有第三者 那一定是那只红鸟 那只总在枝头望向我的红鸟 那只美丽的、小小的红鸟 那只既会飞翔也会沉思的红鸟 他从未飞进我的窗口 却曾从距离窗口三英尺的地方 迅速掠过 当时我就站在窗前 我的双眼是一个清澈的湖泊 而他就停泊在湖心的一个小小岛屿上 轻轻地转动着他灵巧的脖子 他的羽毛也随之转动 那鲜红的羽毛是微风中 一朵含苞待放的花 比鲜红的玫瑰更让我心醉 二十英尺,或者更少些 那是我和这只红鸟之间的距离 他在他的树枝上 我在我的小屋中 我宁愿将“诗”推开 只要我能够 将他抱起 红鸟 纯净, 金属般 其歌声 如风铃在风中轻叩 自己的孤寂 一个简单的世界 一扇通向透明的窗 当他们歌唱时 天空如河流涌动 我听到寂静对我说话 他们以鲜红的羽毛 拯救 一朵将要凋谢的花 一片正在下坠的叶 或者, 一个灰暗的天空 穿越花朵、灌木和雨 他们栖息在那里 栖息在一棵叫做诗的果树上 梳理他们的羽毛 并且歌唱 当他们歌唱时 天空渐渐变蓝 蓝一些 再蓝一些 秋日印象 阳光下的早晨 广袤的蓝天下 已经变黄的树 在风中起舞 风声如海浪拍打着沙滩 一浪又一浪。金黄的叶子 如磨亮的铜片 闪闪发光 仿佛有一个乐队在演奏 我听到鸟儿婉转 落叶在屋顶上翻滚 我还听到白云漫步的声音 大风变成了微风 一只红鸟停在一棵无叶树上 其他的鸟陆续到来 好像他们要加入乐队的合唱 鸟儿们停留了几分钟后 同时飞走, 隐入树丛 只留下我, 望着高枝上 一些像鸟巢的东西 却不见鸟的踪影 夏天飞逝 只留下我, 站在 一片秋天的波浪上 听那风声 爱情 当我们死去 如叶子落入土壤 我们的来生 会是两朵蒲公英 我们借风来拆散自己 期待你我的一部分 会在空中拥抱 雨 还是雨 尽头的尽头 其实刚刚开始 仿佛世界回到了混沌里 一声鸟鸣 灰色里 一只红鸟 如火焰在夜幕中 燃烧。然后是 黄的知更鸟、黑白小鸟 带红点的黑白啄木鸟 鸟儿们在雨中开派对 我的心,一座锈蚀的钟 听到鸟的欢叫时 指针们全部跳起—— 折断了它们自己 快乐 很小很小的鸟儿 眨眼间 已在 我眼前 划出了一根 不规则的曲线 仿佛踩着空气 弹跳 她的足下 布满音符 音乐 戛然止于 一段 秋天的枯枝 一颗秋天的种子 一颗小小的棕色种子 有一千双透明的翅膀 风的手 轻轻地推着它 仿佛要让它飞得更快 它徐徐地降落在 一片草地上 我把它放在我的掌心 它轻得几乎没有重量 我屏住呼吸 怕它 飞走 奇怪的是 它站在我的指尖上 仿佛已生根 我轻摇我的手 它仍屹立不动 最终我还是让它 回到草地上 它跋涉了千万里 我的掌心只是 一个小小的驿站 租借幸福 我要向松鼠租借幸福 我的租金是半包花生 一勺谷粒 这只淡褐色的松鼠 纵身一跃 跳上了一米多高的鉄盆 它像人一样站着 吃着花生 边吃边剥皮 并向我的屋里张望 想象人的生活是如何幸福 它心满意足地离去 留下一堆花生壳 它们像幸福一样 简单, 平凡 十月午后 阳光在百叶窗上来回踱步 一脚轻一脚重 屋里忽明忽暗 令人如在时空里穿梭 透过百叶窗望去 葡萄藤上, 一大半的 叶子已经枯黄 而远处灰色的屋顶上方 深红和金黄的叶子 燃烧着 最美的季节已经来临 却仿佛正在转身离去 草地依然是绿的 上面总会有一些落叶 提醒人们,秋的帷幕已经拉开 蓝鸟在不远处发出阵阵悲鸣 其尖利的叫声 与一个在树下叮当作响的风铃 的悦耳音乐 混合在一起 花儿们相继离去了 一只蝴蝶趴在 最后一朵紫兰色的花上 享受着最后的午餐 之后, 它将飞向哪里 如果 微凉的夜 赤足行走在 记忆 温暖的烛光里 玫瑰的气息 弥漫屋内 于不知不觉中 沁入心脾 如果一生 只能爱一次 就让我 在所有玫瑰盛开的夜晚 为你舞蹈 可我用什么拥抱你 烟花已消失于湛蓝的天际 你如星辰般遥远 是否让夜离去 海离去 奔腾的浪花离去 让我 在一个人的寂静里 放逐狂想 狂想的天更蓝 海更碧 芳草萋萋 温暖如你黑亮的眸 如果一生 只能爱一次 就让花瓣凋零 黄叶飘落 海水倒流 如果是为你 一切都可以开始 一切都可以结束 心跳 醉卧海底 失去呼吸的心 长成贝壳 色彩斑斓 我以一种奇妙的声音 发出呼唤 等待你的帆船经过 将我拾起 放在你蔚蓝的窗前 我们以心跳的速度相遇 寻觅最初的感动 和黑眼睛中 最真的一片亮光 任滔滔的长江流去 黄河流去 梦中的小溪流去 今夜我在你掌中 不说前生 也不问来世 仿佛从来没有这样爱过 整个冬天 我把纤细的双臂 倚在夜的栏杆上 任你以百合的暗香 渐渐地 包围我 今天与明天之间 今天的时钟指针 像一把利刃 指着我的喉咙 我坐在温度适宜的屋里 在一台电脑与皮椅之间 动弹不得 我知道 明天到来之前 我必须吃掉指向我的利刃 而这个房间 将像桔子一样干瘪 被我随手抛掉 时间 我们抓不住它 那是从我们指缝里滴落的水 那是奔腾的骏马 强壮有力 但只给我们留下烟尘 时间如沙漠展开 无边无际 幸福就像沙漠上空的雨 尚未落地就要蒸发 那是照在我脸上的夕阳 转瞬就进入了黑夜 悲哀是沙漠上永恒的骆驼 有着永远走不完的行程 幸福是骆驼背上的那只水壶 而坟墓就在我们脚下 缓慢的升腾 ——致奶奶 我坐在夜的屋顶上仰望星辰 等待着 流星掠过我的眼睛 我等待着 您的声音不断在耳际响起 阿丹, 阿丹 千万里之外的大洋彼岸 在电话线的另一端 您用尽全身的气力 呼唤着我的小名 然后, 只听见您的喘息声 想不到那竟是最后一次 听您的声音 今天我仍然在这里等着您 再给我讲一个童话故事 而您的一生 已经就是一个童话 被收藏在佛的书架上 几个小时的夜里 我静静地感觉着 大洋彼岸故乡的一切 我看到您的躯体离开了 故乡的小屋 感觉着您在升天的一刻 是否会有痛苦 几个小时中我的泪水已不再流动 我感觉到一种缓慢的升腾, 一种飞翔, 一种澄静 我仿佛看见您的灵魂在佛的光环中 缓缓上升, 上升, 最终融入那一片光亮 平静, 美丽, 甚至快乐 蜡烛燃尽它最后一滴泪 爱 您留给我的唯一遗产 仍在我的血液里流动 几个小时中我没有感觉到痛苦 我安静得像一滴泪, 缓缓地蒸发 和您的灵魂一起升空 整个夜晚 流星缓缓地穿越了 湛蓝的夜空 鲜花开放着 黑暗中我紧紧地握住了您的手 一双温暖的手 那不是幻觉 那一定不是幻觉

绿音早期诗歌(1985-1993)

飘散的感觉 无雨时节 绿叶和枯枝同时被阳光点燃 成为灰烬 浓烈的白烟中 我的感觉渐渐飘散 竹林深处 再也没有嘀嘀嗒嗒的问候 你的鸟枪还在瞄准 我躺倒的倩影吗 那椭圆形的鸟巢 已成为我永恒的归宿 而我早已被击落 成为时间的断臂了 我的坟墓很大 四周刻满了象形文字 还有蛛网圈圈扩散为 无边的孤独 这里很静 听不见时间的呐喊 和自己的呻吟 我发现四壁是弹性的 我无法自杀 于是我绝望地期待着 你的子弹 穿过厚厚的墙壁 将我射中 空山 接下来的都是涛声了 那片海已成空山 岩石耸立着 一个个神奇的故事 寒藤千丈 寸寸憔悴无语 我是拾级而上的旅人 一步是一段回忆 嵌在狭长幽暗的岩缝里 左面是飞星传恨 右面是阁道崚嶒 那时是四月 四月低低地飞 擦过你高高的肩 累了就栖落在 你的胸前 四月之后都是涛声了 涛声万仞 任我一千次地攀登 故乡 是越想越模糊的那条 乡间小路 是越望越明亮的那轮 中秋月 是染千年佛光的古寺 是披万里风尘的家书 是子规声里 流不尽的小桥流水 是斜风细雨中 看不够的雕梁画栋 是躲在墙角 吟不完的那只蛐蛐 是杏花村内 剪不断的缕缕炊烟 是吹不成调的芦笛 淌不成声的银河 是永远走不完的那条乡间小路 是越望越近的那轮中秋月 是长在心头的那棵银杏 郁郁苍苍 每逢深秋 便写满一地的 相思 夏之意象 月光溅湿潮声 风很寂寞 一浪又一浪的夜 拍打永不消失的岸 旋律的脚印 渐渐布满心之沙漠 凄美而零乱 海在抽搐着 萤火点燃记忆 很咸很咸的目光 被风吹成 蓝蓝的海水 渔火在黑夜的面纱上 留下虚假的吻痕 迷迷离离 忽然雨声淅沥 却是落在去年的海面上 今日这里没有海 只有渐渐陷落的沙滩 绝境 那些记忆是一群来去无踪的客人 在心的小屋进进出出 带走一些落满灰尘而包装华丽的礼物 带走一些泪水一些阴影 呵,整个夏天我没有时间停留 我变成天使我的身上闪着白光 我的双臂变成翅膀 让我飞渡千山万水 整个旅途我没有遇到任何人 空气,水,阳光,盈耳的风声 我的世界如此简单而美丽 当我睡着时 我梦见你的手臂 我梦见那些水晶般透明的日子 旋转的秋千,风的微笑,星星的传说 我梦见那些还没有开花的树 那些青青的叶,青青的果 我梦见你手掌中的那些道路 那些泥泞的记忆 我梦见你的眼睛 一半是冷酷一半是柔情 我梦见自己躺在海底最深处 鱼群在我四周轻快地游动 我身上有一个伤口 在不断流血 哪里有一块陆地 让我重新生长 神说 祈祷 是否 风摇翠竹 是否故人来 是否蜡炬成灰 仍不知泪已干 是否春蚕到死 仍不知丝已尽 是否沙滩独坐 听不见帆影浊浪 是否夜阑孤灯 照不见梧桐秋雨 是否万树皆凋 梦至碎时梦成空 是否千花落尽 情到深处情转无 绝尘而去 你是我不能超越的虚空 不能到达的彼岸 如果我也有一个 仙女教母 那么就请她 把我 变成 一封信 一封普普通通的信 当他将我 撕开一角 会是什么表情 当他阅读我 我会不会颤抖 他会不会把我放在 上衣的内侧口袋中 一个人在路上走 花开的时候 只被你轻轻一握 世界便消失了 在你的手掌中 我凝视你 我的长发柔软地泻下 任你涂抹我 以你喜欢的颜色 我无忧无虑 躺在河流之上 自由在水中透明 昙花开时 我们在花下交谈 花谢时 我们的脚印长出了青苔 贝壳 从开始 便知无处可逃 躲于暗盒中 我是千年的贝壳 偶遇你 冰凉的手 不愿抬头看你 我自逆风而行 若彼岸在即 则顺势一跃而起 如腾空的云 轻轻跃过 流水的伤口 孤独的原因 不需要任何理由 你注定要成为我 孤独的原因 正如我注定要写诗 注定要流泪 注定要有一张不成熟的脸 注定要躲在没有喧哗的世界里 堆砌积木或者 自己的心跳 注定要独自辨别 寂静里的一千种声音 注定要用一支笔 筑一个小小的童话城 注定要鲜亮夺目 红得热烈 黄得率真 蓝得透明而沉静 注定要温柔地凝视你 注定要把你等成一个神话 注定要反反复复地读 你的爱情 为何你以漫不经心的沉默 袭击且围困我 坚韧的虔诚 难道你在等我 挣扎出一双羽翼 凌空而去

绿音创作手记

 

绿音创作手记之三

    这个世界充满太多的喧嚣。摒弃外界的干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又是怎样的一种奢侈。我相信灵感总会在这样的时刻不期而至。心灵在这个时刻与语言相遇了,这就产生了诗。我相信并不是诗人们在创造语言,而是思维借着语言的载体找到它自己。而这种思维勾勒的是不断变化着的诗人的心灵地图。

    诗是很微观的。诗在探索人生经验的同时,也在探索着那些不为常人注意到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秋天的落叶,而是这些落叶在心上翻滚的声音。这些东西不是天上的飞鸟,而是这些飞鸟滑过地上的影子。诗要说的,是可说及不可说的东西。

    诗人是站在一个很奇妙的点上来观察世界。这个点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他可能站在一个原子上,也可能站在月球上。他还可能站在一片波浪上。正因为如此,诗人们往往以不同的面目出现。他们是祈祷者,美的发现者和梦的守望者。

    在这数码时代,诗人要学会站在波浪上写诗而不被浪潮吞没。这张安静的书桌,可能就在这片波浪之上。

                                                              2008年10月于美国罗德岛

 

绿音创作手记之二

    心灵是诗人最大的财富。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它映照着现实世界,语言是这面镜子反射出的光芒,而诗就是这样一种语言。

    如果时间是一个又一个气泡,一些诗人或许会在气泡上跳舞,另一些诗人或许会看着气泡从眼前飘走,而告诉你气泡的温度,还有些诗人干脆就将这些气泡击碎,让自己和气泡一起消失。

    我认为一首诗是关于一片云,或关于死亡,或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并不重要。在这喧哗的世界,如果我们能回到自己的内心,我们将可能遇上一些足以令我们自己惊诧的东西:我们心灵的秘密。心灵的终点只有等到我们到达了才会出现。

                                                              2007年1月于美国罗德岛

 

绿音创作手记之一

    诗所表现的韵律是生命的韵律,是呻吟,哭泣,微笑,呼唤,是迷惘和顿悟,挣扎和探索, 渴望和追求。如果用花来比喻诗歌,诗歌便是开在心灵圣地的许许多多美丽而奇异的花。它的花蕊是思想和灵魂,它的花瓣是感性和冲动,它的芬芳是精神的芬芳,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

    诗是我的宗教。写诗就象是祈祷。诗让我更加接近自己的内心,以及内心的真实。在生活中我们让许多虚假的东西包围着,迷惑着,而诗让这种虚假的东西象冰雪般融化了,它照耀着我的内心,让心灵温暖明净。当诗句如音乐流过我的内心,我的心灵舒展开来,它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进入纯粹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纯粹的,真实的,艺术的,自我的。

    生命,死亡,爱和永恒,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是我想在诗中表现的主题。我想探寻这样的主题,探寻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一种真实,艺术的真实,这比生活的真实更为永恒,也更深刻。岁月流逝,只有诗能够真正触摸到自己最温柔最脆弱的部分,只有诗能够记录内心深处真实的悸动,留住生命中曾经的美丽,就像我夹在书中的枫叶,鲜艳如昔,在时间中定格,成为动感的生命中一幅永不褪色的画。

                                                              2004年于美国罗德岛

绿音访谈

 

    站在波浪上写诗——诗人绿音访谈

诗人、诗评家评绿音诗歌

 

    在绿音的理念中,写诗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剥离了虚伪与世俗的自我释放。她追求的是让心灵温暖明净的纯粹和真实。

    “海枯石烂之后,是否我们还会站在美丽的废墟上,彼此凝视?”(《倾城》)“悲哀是沙漠上永恒的骆驼,有着永远走不完的行程,幸福是骆驼背上的那只水壶,而坟墓就在我们脚下。”(《时间》)这样的感受显得深远缅邈,当然是对于早期创作风格的超越。在浅淡之外,她无疑有一种沉郁在诞生。绿音是精心的,她能在别人觉察不到的地方,让技巧创造出语言的奇迹——这里是《空海》:任你的航线一千次切割我,我是海,只有泪水没有伤口!绿音以我们难以觉察的成熟带给我们以欣喜。

                    ——谢冕《诗的绿音》(2003年8月24日) (摘自《绿音诗选》序言)

 

    她热情而善于幻想的性格与她对人生沉郁的, 甚至还有点悲凉的体味所构成的反差, 更让我震惊。

                    ——谢冕绿音的情感世界》(1991年夏)(摘自《临风而立》序言)

 

    谢冕说她(绿音)的诗是“多梦时节的心灵私语”。诗对于她,是“梦想的情感方式”。一种纯情的想望,使她生活在充满幻想的感情世界中。她是在梦里写诗,在诗中做梦。即使“梦里的灯光一盏盏地熄灭在眼前”,落寞的她,依然祈求“在谜宫的某个转弯处”,有一个微笑的模样,点一支蜡烛,拉住她的手,引她“走出这迷离的人生”。

    她从一开始便展示出她内心的复杂性,展示出寻找的痛苦,失望的痛苦,但她把这种痛苦表达得异常新鲜独特。如这样一首诗:《早晨十点钟的阳光》,“泪水在脸上……绝望猛然抽出……碎成花瓣的沉默撒落一地……我脚下的土地怎么不撕开一道裂口,让我跌落”。 看看《花开的时候》她怎样写:“任你涂抹我,以你喜欢的颜色,我无忧无虑,躺在河流之上,自由在水中透明”,待到“花谢时,我们的脚印长出了青苔。”并无伤感,依然做一个自由的女性,无牵无挂,这是她的豁达。

                    ——蔡其矫简介绿音诗》(原载《星星诗刊》1992年2月)

 

    读着绿音的诗,我恍惚间僭越了外面那个金币闪烁光芒引领众生狂奔的喧闹的世界,回到了八十年代,那是并不遥远却已陌生的时代。她的诗中荡漾着一种很古典(但并不陈腐)的情怀,里面似乎有一点舒婷的影子,有台湾女诗人的表达方式,有宋词纤瘦凄美的余韵。但我说的古典更指 的是绿音诗里执拗的人格精神,是她对永恒性的痴迷,是她对生存意义的追索。

    读读绿音的诗,请你用年轻的心灵触摸她诗中那曲曲折折的爱的踪迹,请你理解她,以一种水仙的心情守护着生命的爱,那是她心中的圣地。

                    ——刘小新水仙的心情与爱的踪迹》(原载《华侨大学报》1994年)节选

 

    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临风而立》是绿音的第一部诗集。它就像是一个烙在生命中的爱的印迹一样,记录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这样的追求是绿音作品的内在诗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作者自己的抒情品质,那是一种梦想的品质。情感是绿音诗歌的基本要素,是她激情的本质所在,是她的欢乐,也是她的痛苦,是她的希望,也是她的失望。

    “深井”表白的情感是一种自闭的情感……这是一种比距离感更深、更透的孤独感的体验,这样的孤独接近于情感的绝望。所以,诗的最末一个意象自然就引到黑夜上来,那是一种见不到曙色的境地。超越悲剧是绿音的诗的又一重大主题。

                    ——朱必圣《读绿音的抒情诗》(原载《福州晚报》1995 年1月5日)

 

    在明朗单纯的背后,绿音的另一面是孤独,一种置身于纷扰喧闹无常的世俗世界中的深深孤独。

    再次读到绿音的一些诗作(近期的创作),已经是十几年以后了。此时的绿音已经漂洋过海,成为旅美双语诗人。她的诗给我们最初的那种感觉还是没变,那种清澈仍然缓缓地、静静地流淌在字里行间。

                    ——刘小新 刘桂茹《存在的姿势与温和的紧张》(2005年6月)

 

    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这是绿音诗集《静静地飞翔》(2008)给我带来的审美愉悦。我特别喜爱其中的《十月午后》、《向日葵》、《阳台》等优美的篇章。绿音的诗触角对当代社会生活有多方面的探索,但就她的一部分有关大自然的诗篇而言,它们已经不是传统田园诗对大自然单纯的歌颂,而是新世纪的诗人对新世纪自然环境的感受、思索乃至幻化。这对于生活在喧嚣而烦躁的都市里的我们显得尤其可贵。我们乐意让诗人带领我们在这美好的大自然里静静地飞翔。

                    ——张子清(2010年1月26日于南京大学)

 

    绿音的作品宛然一幅幅色彩强烈的油画进入我的视野,它们先在心灵久住,然后燃烧起来。我看见其诗之意象转换惊人,层次透明,语言纯净如水,形式自由如风,常平静中起波澜,更见灵魂苦与痛之觉醒。我欣赏的好诗总是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晶。

                    ——森道哈達(2010年1月30日于蒙古国)
                        (著名诗人,蒙古国立大学教授)

 

    绿音的诗歌世界,是一个类似艾米莉-迪金森眼中的世界。这是一个宁静的世界,一个隐藏着内心秘密的世界,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你听不见尘世的喧嚣,你看到的是阳光,雨水,海浪和密林。进入这个世界,读者的心不由自主地软化了,感触也变得细腻了。因为唯有这样的轻柔和细腻,才能真正领略这个诗意世界流转的物象和蕴含于其中的情思。

    在绿音的诗里,始终能够听见一种声音。它从外部世界进入内心,并与之对话,与之沟通。两者互相感应,互相渗透,最后合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语调。在这样的时候,你很难分清两种声音的区别,说出哪些来自外部世界,哪些来自内心世界。

    这种新的语调,是通过意象的营造而形成并获得充分展现的。也可以说,诗人将她的诗性经验意象化了。在这一过程中,意象既是物的升华,也是情的外化。我读绿音来北美后写的诗,立即被一个鲜明的意象攫住,并认定这个意象成功地传达了我所说的新的语调。红鸟出现于她的多首诗中,出现于落叶的秋天和寂静的黄昏,出现于化雪的枝头和孤寂的树影,出现于遥不可及然而与一颗纤细的心丝丝相扣的地方。红鸟的意象具有多重象征而被嵌入诗的语境,成为一种心灵的释放和寄托。

                    ——梁元《诗的红鸟》(2010年1月31日于美国加州)

 

    认识绿音已是八十年代的事了,那时她与赵然、必圣、柏霜几位还是厦大的学生;从他们提供给我在菲律宾发表的“采贝”同仁诗作中,您能感到绿音以一个学生无邪的眼光审视着周围的事物,诗的语言是那么优雅柔美,充份显示出少女的感情世界。

    离开了祖国,建立《诗天空》的诗国这段期间,在异国他乡,绿音表现出的是另一种坚忍与毅力,而思维转型中的绿音,也在她两年前出版的诗集《静静地飞翔》收入的诗作中,充分地表现了。

    祝福您,绿音!愿您在诗天空中,永远翱翔。

                    ——云鹤(2010年2月1日于菲律宾马尼拉)

 

    With lean lines and a strong ear for the cadence of spoken Chinese, Yidan Han circles themes drawn from the world of nature and of the human heart. A rainy night, a despairing lover, a day in late November claims her interest equally with careful attention to details that linger the mind's eye.

                    ——Vera Schwarcz (02/03/2010 in Connecticut)
                        (Professor of Wesleyan University)

 

    绿音的诗歌多数是女性的情感世界和她自己身边的事物,她忠于自我,具有很好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现代手法多于传统的,属于超现实的那一类。感情总体比较收敛,但偶尔也浓烈,她的诗极具古典诗歌的造诣,属于婉约派。

    《与空杯对饮》:写得很不错,好像曾经一段美好的故事,非常像邓小姐的那首“九月的故事”,这首诗歌有点像绿音的代表作。

    《第三者》:本诗是所见所闻的生活写实,写得非常的细腻。

    《红鸟》:蛮唯美的,像诗人本身,结尾很好,有点画家写诗的味道,excellent。

    《雨》:蛮超现实的。

    《一颗秋天的种子》:excellent,很有顾城的味道,他是我最喜欢的当代诗人。

    《租借幸福》:good,挺生活化的,你的诗都是你视野内的事物或内心里的情感,这可能叫逼近写法吧,能坚持这一点真了不起。

    《十月午后》: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完美结晶。

    《如果》:excellent,感情浓郁,我喜欢那种为爱疯狂的人和事,我个人最偏好这首诗。

    《时间》:有思想,格调可以亮丽一点,此时灰暗了一点。

                    ——枫舟(2010年2月5日于加拿大)

 

    一组好诗,粒粒如珠。

                    ——茂盛(2010年2月6日)

 

    很有特色的诗行。尤喜欢《与空杯对饮》。问候绿音。

                    ——成都锦瑟(2010年2月6日于成都)

 

    “我的心,一座锈蚀的钟 / 听到鸟的欢叫时 / 指针们全部跳起——/ 折断了它们自己”

    “阳光在百叶窗上来回踱步 / 一脚轻一脚重 / 屋里忽明忽暗”

    这些感觉真形象。你“租借幸福”让我也开心了一会儿,问好绿音!

                    ——伊路(2010年2月6日于福州)

 

    绿音的诗, 用字简洁, 想像丰富。她追求的是“可说及不可说”的境界, 如一张叶子的落下,一声鸟鸣的掠过。在喧闹的现代生活中,她要找出宁静的刹那, 在声光变幻的世界中, 她要寻觅永恒的存在。在当代诗人中, 具有这种性灵和慧眼者, 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

                    ——夏菁(2010年2月6日于美国科罗拉多州)

 

    红鸟的诗令人想起雪莱的云雀,欢乐的精灵,飞行的阳光,火一般地烧过灰暗的天空,歌唱着,越飞越高。Like a cloud of fire; / The blue deep thou wingest, / And singing still dost soar, and soaring ever singest. 直到追随者折断了自己的心,将名字写在了水上......

    也喜欢那首短的《雪夜》。《雪夜》在空间的对位与阴阳的交错间展开。时间经过隐喻处理获得了空间的性质,被呈现为无意义的自我增殖(越堆越高)。丧失客体后的主体在哀悼与忧郁中被时间裹挟着前行。生者与死者同在时间的雪山之上,而距离却越拉越远,一个深埋地下,一个站立山顶。在挽歌的气氛中,我们体会到了某种无奈与无助。时间推着我们前进,将我们置于孤单而寒冷的高处,这样的天堂恐怕也是苦涩的。

                    ——Peter(2010年2月7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留言)

 

    喜欢《与空杯对饮》等诗歌,很难得地,女性擅长抒情,不擅长禅理,但绿音将两者结合得很好,因此也就开辟了新的意境。

                    ——李少君(2010年2月10日于海南)

 

    诗歌语言纯净如泉水, 意象处理和衔接上也极见功夫, 同时让人感知到一种消逝已久的韵律。谢谢您的好诗!

                    ——秋水竹林(2010年2月12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留言)

 

    独特、柔美、深邃的诗歌,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神秘、奇幻的世界。

                    ——彭世学(2010年2月15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留言)

 

    很喜欢《爱情》和《与空杯对饮》这两首诗,它们叩开了我在黑夜里的那扇门。

                    ——夏凉风(2010年2月21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留言)

 

    “悲哀是沙漠上永恒的骆驼/有着永远走不完的行程/幸福是骆驼背上的那只水壶/而坟墓就在我们脚下。(《时间》)”——悲哀就这样陪伴着生命跋涉的旅程,也意味生命的深度与广度,因而自救与等待救赎的悲鸣与发现的喜悦成为诗歌永恒的主题。

                    ——马科(2010年3月3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留言)

 

    “此刻/酒杯里盛满了海水/秋正阑珊(《与空杯对饮》)”

    丈夫情怀。

                    ——雪野(2010年3月8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留言)

 

    “安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是一种在激情之后不同寻常的感悟,因为只有放下心智的躁动,才能真正感知生命的存在,并站在存在的中心,质问这人世的苦难与悲哀。

                    ——马科(2010年3月10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留言)

 

    有韵律和节奏的文字,如风之歌。若得掬上一抔,那该得多么的轻柔。或许,还得一丝幸运。 :)

                    ——最后的莫歇根(2010年3月10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留言)

 

    对于您的诗歌,我读的不深。但我个人感觉最为引人的是字里行间的清新气息,还有一种沉静与思的传统的美,但它又极为亲近。特别是《雪夜》一诗的对位,是我不仅想到卞之琳先生的《断章》,烘托出诗歌的意境,又不乏现代气息,不失为佳作。

                    ——Kiekua(2010年3月13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留言)

 

    诗行的跳跃,情感的滑行,很美。

    

    昙花开时

    我们在花下交谈

    花谢时

    我们的脚印长出了青苔

    

    灵光一闪,妙不可言。

                    ——茂盛(2010年3月14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留言)

 

    若让我在你的旧作中淘金,首选《空海》此诗。能读很多遍,能循顺你的心绪一起沉默很久。

    读了你博文里的近作,我以为《爱情》、《与空杯对饮》、《一颗秋天的种子》三首诗的美学意义与诗歌意象更适合我的口味。诗是诗人在生命过程中一瞬间的意象捕捉,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楚的情况下,完成一次心灵呻吟。

                    ——夏凉风(2010年3月14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留言)

 

    女诗人绿音的诗,细腻,清澈,理性,很有深度,其语言和意境都很有独特的个性,读后给人一种超然脱俗之美!令人耳目一新,又耐人回味儿!希望诗人继续保持自己的鲜明个性!

                    ——冰花文轩(2010年3月16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留言)

 

    古典与现代交织,营造出富有诗意的情感世界。感情饱满热烈,语言富有韵律。

                    ——扛梯子的人(2010年3月17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留言)

 

    虽说她远离了中国,读 “绿音近作(2000-2009)”,仍感觉她没有摆脱传统诗歌对她潜移默化的熏陶。在每首里,似乎都有几句闪亮的诗在支撑。如她的 “他们以鲜红的羽毛/拯救/一朵将要凋谢的花/一片正在下坠的叶/或者, 一个灰暗的天空”“仿佛踩着空气/弹跳//她的足下/布满音符”“我把它放在我的掌心/它轻得几乎没有重量”“蜡烛燃尽它最后一滴泪/爱/您留给我的唯一遗产/仍在我的血液里流动”……读起来都让我感动!

                    ——唐军林(2010年3月18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留言)

 

    喜欢《与空杯对饮》。

                    ——甘文良(2010年3月18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留言)

 

    特别喜欢《夏之意象》。绿音是海的女儿,在她的笔下,海已不是海,而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容器。二十多年前的诗,今天读来一样毫不褪色,这似乎印证了,一首好诗是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作出质地上的变改。绿音的诗就有这样的特性。

                    ——谭夏阳(2010年3月19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留言)

 

    如果用几句话来概括绿音的诗歌创作,那么我会这样表述:绿音抛开了汉诗创作的陈规戒律,坚守诗的纯粹和心灵的纯粹,她用自己的本色抒写提炼诗歌的黄金!

    绿音的作品选择了爱情、死亡、人与大自然等主题,我在她的诗中看到了激情和绝望,挣扎与渴望,以及信念和迷惘,我也看到了她的不少诗篇深刻尖锐的思想之翼。

    绿音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提炼诗意。她的写作也并非一味地恪守传统诗道,她有自己的创意。绿音的诗歌彻底拒绝了多余的文字。她直叙、铺陈、抒发,用最少的文字,将情感与世界碰撞出的火花记录下来,使语言成为一种选择和托付,并创造出一个无穷的联想空间。

    绿音对大自然的描写并非停留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上,而是有自己的顿悟,借景喻物。这与美国当代女诗人玛丽-奥利弗的作品异曲同工。

    绿音的诗歌语言简洁,质朴,清澈,冷峻,具有张驰有度的语感节奏。这一切是由作者的生活经历和诗学修养所决定的。平白、洗炼的文字构成了一种张力,语言不再成为一件简单的道具,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质感。

                    ——熊国太(2010年3月22日评论《在本色抒写中提炼诗歌的黄金——绿音诗歌片论》)

 

    在诗人绿音的世界里,站在岸上观海是她内心的重要部分。也许从小生长在海边的她生来就与大海结了不解之缘,她的心与大海同呼吸共节拍。也许是海的深沉博大、狂风巨浪迎合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涛,她总是在诗里的世界里与大海共舞。在她早期的诗歌创作里,“空海”便把这种大海情结推向了高潮。

    当我们阅读绿音诗歌的时候,往往被她笔下冷静而内在激情的文字所感动。她就像站在海边的女神一样,用冷静的眼神注视着这个外部世界。在她与世界的心灵对话中,我们能够感到诗人心灵圣地与外部世界的距离感,而这样的距离感,正是诗人独特的感知空间。

    这(《飘散的感觉》)是诗人早期诗歌中的一首代表作。诗人细腻而冷静地观察着无雨时节的绿叶、枯枝、阳光、燃烧、白烟、灰烬。短短的文字中,透过这些鲜明而灰色的意象,我们能够感觉到一颗心在宁静中的渴望、期待中的坚持之后渐渐归于空寂的空灵境界......诗句中呈现的感性与冲动、冷静与燃烧让人看到了一朵开在心灵的冷艳之花。

                    ——苏堤春晓(2010年3月25日评论《在自己的世界里——旅美诗人绿音诗歌印象》节选)

 

    它想让我谋杀黑夜/而我已是/夜的囚徒/手无寸铁 (《失眠》)

    ——诗人总是困扰在黑色的长夜,在黑与白之间,我们需要选择吗?生命的流动总在不经意间走向黑暗,但这一切不总是徒劳的,因为诗人之为诗人者在于唤醒与召唤,宗教般的神性或者纯净的爱情让诗人得到澄明的飞翔,然后与神明对饮月色。

                    ——马科(2010年4月5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留言)

 

    綠音的詩世界,是美麗而憂傷的。詩人純真的心,是一隻不斷歌唱的彩禽;有時是紅色的,充滿狂想與激情;有時是藍色的,悲默憂苦。同時,它也是“一顆秋天的種子”,飄零四方,堅忍而執著。

                    ——戴玨(2010年4月20日於香港)

 

    一个漂流太久的诗人
    看另一个漂流诗人的书写,
    带着羞涩,小心翼翼,也许熟悉彼此内心的宁静,
    不忍心发出声响。
    看绿音的诗歌,
    好似旅途中邂逅一片春日将至的原野,
    日光透过云层照射下来,
    风把爱与思念吹散了,
    在心中慢慢开出柔软而细小的花朵,
    用来填补荒芜时光。

    一点一点等待绽放,如此温柔小心。

    看花朵也被风吹散了。

                    ——河川敷(2010年4月21日于新西兰首都)

 

    绿音的诗,轻灵飘逸,又不乏对心灵的阐释,轻松之中蕴含厚重,语言精到而不拖沓,让读者随着她感触一种高尚的心音,感触一种脉搏的律动,像海潮,也像音乐。

                    ——东北浩(2010年4月21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留言)

 

    读了绿音早期和近年的诗作,感觉她是个善用意象的诗人。《与空杯对饮》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起句“我望着/一个空空的透明酒杯”点出了诗的方向,“空” 是其中关键词。第二节是在第一节基础上的递进,潮汐涨起时的第二拨潮水。“手指/徘徊在酒杯边缘”实指对一段往事的追忆,一种渐渐弥散开来的思绪。下一节自然地进入了往日的实境中。“绛红色”当指向爱情,“波涛汹涌”喻示着爱情波澜的激烈程度。第四节多义纠结。海、墓地、百合,是实境如此,还是诗人有意的设置?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意指了什么。海,奔腾的生活,当然也可以延续前节,爱情汹涌之海。墓地当然与死亡有关,但同样是安然的归宿的象征。或者在当时,诗中的人物以为他们的爱情会延续直至生命的终结之日吧。而百合呢?在某种习惯里,它也是爱情的象征,尽管它的开放相当短暂,“稍纵即逝”。最后一节 “酒杯里盛满了海水”似与起句矛盾,但它事实上的诗人的记忆的海水。“秋正阑珊”和前一节的“稍纵即逝的夏”强调了时间的推移,联想到时间带来的世事沧桑,让人无法不生出许多感慨。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的物象适时、自然地现身,似虚还实,物我如一,并无生硬之感,使情感抒发达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乐思蜀(2010年4月21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留言)

 

    诗无形象不立。想象力后面还透出洞察力,尤为难得。

                    ——王笑风(2010年4月21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留言)

 

    喜欢绿音<租借幸福><失眠>这两首。

    《租借幸福》——是的,幸福其实就是这样简单、平凡,就在我们自觉不自觉的生活中,我们却总以为别处才幸福。

    《失眠》——一种无奈。而诗或许在这无可奈何中更易于滋生。

                    ——翔之(2010年4月21日电邮)

 

    一面阅读,一面猜测着《空山》背后的故事。猜测许久,无果,却沉浸并享受于这样的猜测,感谢诗人为我们打出了一道极为帅气的谜语。

    绿音的短诗《失眠》短促而灵巧地捕捉到失眠者的焦虑,使读者产生共鸣。而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样的焦虑总是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与创作中。诗人绿音显然利用了焦虑的正面意义,转化为清新细腻的文字,带给我们一首好诗。

    《爱情》一诗的想象力营造了一幅安静的图景——“我们的来生/会是两朵蒲公英/我们借风来拆散自己/期待你我的一部分/会在空中拥抱”,诗的意境跃然纸上,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双恬静、美好却又透着淡淡哀伤的痴心恋人。

    《如果》与《心跳》两首诗有诗的节奏、歌的韵律、散文的优美,且不失小说中的决绝,读来朗朗上口,沁人心脾。

                    ——西楠(2010年4月21日电邮)

 

    绿音的诗充满女性独有的锐利视觉,如果说诗歌是完成一种诗人自我拯救,那么绿音让我感受到她在诗中把自己变得更透明纯粹。从冷静睿智的诗行里,完全可见证其人格魅力——“我的手指/徘徊在酒杯边缘/像环绕着漫长的海岸线”可见写作方式上,捭阖出的空间和语言运用上冷静自如,属于当今女性诗人有所突破的典范。“那时我们面前是海/身后是墓地/一片百合/怒放于/一个稍纵即逝的夏”《以空杯对饮》(节选:绿音诗选)此首诗歌有一种“冷、柔、美”独有的青春气息和特点在字里行间贯穿着,引发我阅读的情趣和思考。

                    ——刘丽君(2010年4月21日电邮)

 

    看绿音的诗歌作品,让我想起“玉器”,想起玉器的品格,温润纯洁、自然恬美、宁静而简约。绿音的作品就是一件件精美的玉器,洋溢的诗意就是上好的材料,通过高超纯熟的诗艺的加工,我们就看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象,看到了被萤火点燃的乡愁,看到了爱情、亲情、友情,看到了生命的萌芽,看到了远离蛇信的死亡,进而感到了作者那颗年轻坚定的心所发出的震颤,如玉一样的频率。

                    ——南国杜鹃(2010年4月21日电邮)

 

    绿音的诗,展现了后朦胧诗时代的特有风采,语言朴素,意象自在,意境中深藏时间的线索。《雪夜》这样写,“我的时间堆积如一座雪山/你在山上的一个墓碑之下/是否寒冷”,朦胧中寻找时间的印迹,唯美中抒发自由的诗情。

                    ——昌群(2010年4月22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纸条留言)

 

    綠音的詩, 用簡潔的詩語言營築新的意象美, 常以愛情為題材卻不以傳統的浪漫方式抒寫,就像艾略特不用喬治皇朝時期的風格{Georgian mode}寫情詩一樣。先讀讀艾略特的名詩《普魯佛洛克情歌》(Prufrock)的幾行詩句:

    “I shall wear white fannel trouers and walk upon the beach/ I have heard the mermaids, singing, each to each/ I do not think that they sing to me”

    回來再看綠音所寫這首《愛情》的一些詩句:

    “我們的來生/ 會是兩朵蒲公英/ 我們借風來拆散自己/ 期待你我的一部份/ 會在風中擁抱”。另一首《愛情之二》: “我們就像兩場從未相遇的雪/ 孤獨地下在/ 不同的冬季裡”。又如: “我們就像一前一後的兩場雪/ 我融化著/ 等待你的到來”。

    多簡潔的詩語言, 多含蓄的意象, 女詩人綠音創新的詩語言, 像艾略特一樣擯棄那些“romantic conception of beauty”。而用“new conception of beauty”。

                    ——秋夢(2010年4月25日於越南)

 

    绿音的诗,我坦言读得不多,但从《与空杯对饮》犹可学习一二,也算管中窥豹吧。

    绿音此诗的题目很抓人,也很见匠心。怎么能与空杯对饮呢?这自然让人想到李白“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的浪漫与豪兴。“空杯”是这首诗的关键。空,更让人想到道,想到禅,想到老僧打坐的静穆与寥廓。

    第一节“我望着 / 一个空空的透明酒杯”,直接点题。这杯,是酒杯,不是其它的杯子。酒杯的“空空”,一种可能从未盛过酒,一种可能曾经盛过。酒杯正因为“空空”,所以“透明”;“我”的心正因为“空空”,所以就澄澈,就波澜不惊;“我”也就敢面对“空杯”。“我”与这个“空杯”就有了今生的缘分。

    第二节“我的手指 / 徘徊在酒杯边缘 / 像环绕着漫长的海岸线”,用“漫长的海岸线”比作“酒杯边缘”,新颖,奇特;长比短,大比小,意境开阔;但同时也在暗示读者海的对岸有诗人遥远的故土。“徘徊”是犹疑,是举棋不定,也是思索与眷恋。一般说“某人徘徊”,应是双脚。但诗人不说脚,而说手指。这种移位,给读者新奇之感。其名是“手指”徘徊,实际是那颗心。用外在的细节动作写内在复杂的心理活动,这有似小说的笔法,委婉而不直露。

    第三节“曾经有酒 / 一片绛红色的海 / 波涛汹涌”,回答第一节的“空空”,也呼应诗题,只不过是反呼应——用“有”呼应“无”,呼应“空”。空杯“曾经有酒”,但酒很特别,是“一片绛红色的海”,且“波涛汹涌”。内心的波澜溢于言表,是憧憬、希冀与美梦,因是“绛红色”;当然,也可能还是血腥、恐怖与噩梦。这一切都成为过去,成为既往,成为个人的生命史。

    第四节“那时我们面前是海 / 身后是墓地 / 一片百合 / 怒放于 / 一个稍纵即逝的夏”,继续回忆。“我”成为“我们”,注意个体变成群体。也就是说,这里写的不再是个体“我”的生命记忆,而是群体“我们”的记忆。“我们”这代人,面前的“海”就是憧憬、希冀与美梦,身后的“墓地”就是血腥、恐怖与噩梦,虽有“一片百合”“怒放”,但凄美,不可长久,因那是“一个稍纵即逝的夏”,是一段特别难忘的时间,或许就是一段忧伤痛苦的记忆,而刻骨,而铭心。

    最后一节“此刻 / 酒杯里盛满了海水 / 秋正阑珊”,诗人将时空拉回现实“此刻”,酒杯不再是空杯,但盛满的不是美酒,而是“海水”。海水是咸的,是苦的。杯,从第一节的“空杯”到最后一节“盛满了海水”,从无到有。这“海水”,不是真的海水,而是诗人生命的历练、体验与悲喜,充盈着诗人的生命之杯。末句以“秋正阑珊”来结束全诗很妙,说明秋即将结束,又照应第四节回忆的“夏”,一切都会随时光的推移而过去,含蓄而隽永。这正是诗人古诗词修养的展现,看似不经意,却恰到好处,戛然而止,收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绿音的诗,语言简练质朴,有着女诗人特有的细腻,但不纤细;结构大开大阖,收放自如,有气度,有风范。可见绿音的诗,成熟而老道。

                    ——西蜀何均(2010年4月25日评论《绿音“与空杯对饮”》

 

    Green Voice (Yidan Han) speaks the language of flowers, birds, clouds... and reveals her reverberating motion of love and passion in subtle intellect, the distinction of the sounds is excellent, and it touches another poet's soul.

    绿音会说花、鸟和云的言语……她引用了微妙的智慧揭示那回荡的爱和激情,那荡人心弦的声音触摸到了另一个诗人的灵魂。

                    ——林月惠 (Grace Lim)(2010年4月27日于美国俄勒冈州)

 

    旅美诗人绿音以女性意识作为诗歌的一个憩居点,以女性细腻的笔调诗意地抒写生活,以女性温柔细致的视觉透视男人、女人和世界。她的诗歌是心灵悸动的诗意呈现,是饱蘸生命体验的本色抒写,是一面女性诗歌独有的亮丽风景线。

    在以女性意识作为诗歌憩居点的写作中,绿音看世界少有女权主义的偏激,而是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客观、理智地抒写生活。她把女性的主体意识融入人类的客观意识之中,真正地以人类另一半的视角去关照人类生活。

    诗天空下的绿音一如既往地对生活投入自己的那份热情,她的诗歌在抒写心灵的絮语、诠释生命的本质、演绎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显得更加沉稳客观,简洁内敛而深刻幽远。其诗歌所投射出的或浓或淡的情思和深深浅浅的哲思,撼人心魄,令人寻味沉思,唏嘘不已。

    在《时间》、《向日葵》、《如果黑暗是一面镜子》、《失眠》、《阳台》、《沉默的火焰》等诗中,绿音“女性经验的黑夜表达”,不仅仅局限于女性自身的视角,而是上升到了关注整个人类的高度。“如果黑暗是一面镜子/我就可以看到自己/忧郁的脸”(《如果黑暗是一面镜子》)、“夜, 断线的氢气球般/随风飘动”(《失眠》)、“夕阳余辉中的向日葵/将独自穿越/又一个黑夜”、“像她自己——/一点一滴地/融入黑夜”(《向日葵》)绿音强烈地感知到了笼罩心灵的黑暗意识,其敏锐独特的视觉诗意折射在其诗歌中。“当我祈祷/我的双手冰冷/我的黑发淹没我/在一片黑暗中/我不说话”、“我在黑暗中寻找/光坠落的方向/黑暗不说话”(《沉默的火焰》)、“被黑夜一点点吞噬的美/发出一声尖叫/慵懒的小猫躲在月亮背后/偷吃剩余的月光”(《阳台》)、“那是照在我脸上的夕阳/转瞬就进入了黑夜/悲哀是沙漠上永恒的骆驼/有着永远走不完的行程/幸福就是骆驼背上的那只水壶/而坟墓就在我们脚下”(《时间》)、“它想让我谋杀黑夜/而我已是/夜的囚徒/手无寸铁”(《失眠》)绿音从各个侧面,不同角度对黑夜意识作了大量的反思和剖白,在黑暗意识中反讽还原或正视浮躁生活的黑夜。这些黑色语言中,深藏着诗人对黑暗意识的深刻理解及其对自我生存的黑暗命运的思考。

    绿音在诗歌中追寻“让心灵温暖明净的纯粹和真实”,守望心灵之梦。她站在心灵奇妙的一个点上,用女性独特的视角来看世界,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为我们徐徐铺开其五彩缤纷的心灵地图和心灵花园。

                    ——杨光(2010年5月6日评论《诗人绿音:梦的守望者》节选)

 

    绿音的诗,薄愁透明,细思静悟,像光影变换的水泡,飘逸,美丽,脆弱。读这些诗,你要小心翼翼,甚至不要大口呼吸。你也不必用惯常的方式,去剥开外壳,发掘沉重,发现灵异。你只能用心灵最轻缓的步子靠近。

                    ——曹东(2010年5月7日于韩怡丹新浪博客纸条留言)

 

    两年前与旅居美国的绿音返国见面,大学期间就认识她的我一时不能适应她那语速极快的谈话。但我适应读她的诗。这么多年来,在我的印象里,她瘦小的身躯里总是诗意盎然,感性与理性平衡于一体。你在她的诗里能感觉到她的急于倾诉。这只是诗外的东西,而诗内,她是那么敏锐地捕捉着生命里的深层命题,她富于激情而天才的表达,让我想起波德莱尔的这几句话:“把一切都淹没在一种反常的、梦一般的气氛中——哪怕是某种骗人的东西,甚至激情中的平和的东西——纯诗的领域。”

    她一直生活在纯诗的领域里,从未离开过诗歌。她的生活是诗意的生活,因此她的诗作里,森林的诗情画意,动物的灵性等大自然的一切都成为她的灵感之源。红鸟,这个大量出现在她诗歌里的生灵,在我看来是她异国生活鲜活的写照,她赋予它动物本身之外更多的喻意。

    生活在大洋彼岸多年的她多少算是离开了母语写作的大环境。但这似乎丝毫不影响她的汉诗写作。她依托她丰富的生活经历——据我所知,她离开国去美之前做过多种工作,包括媒体记者——使她身在异国,心仍中国,汉诗写作更是熟能生巧。特别是她创办《诗天空》双语和中文诗刊,与大陆、东南亚诗人联系紧密,使她仍浸染于汉诗强大的氛围之中。因此读她的诗,没有生涩之感。

    她以她的生活环境为题创作的诗歌,更显成熟与理智,对生命的关照彰显着她悲天悯人的情怀。她笔下的红鸟成为她灵魂的象征,她像那只生活在她后院里的红鸟一样,独自静静地飞翔,独自歌唱。

    在浪漫情怀缺失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是否更加理性了?我看也未必。而在绿音的诗里,浪漫主义情怀里纯净的思想与主题让人动容。“我景仰/向着太阳的方向/我的身躯像阳光下的湖水/闪闪发光/我的心/随波荡漾”。(《阿波罗礼赞》)从她的诗句里我还读到了一种古典情怀。她的一些诗让我回到徐志摩年代,那淡淡的忧伤里隐藏着一股强大的人文力量——那是一种源自于久远的传统的力量,并且在现代文明的解构里得到了完美的重组。

    当我们陷入庸常生活的困境之中,我们就会忘记需要一些东西来喂养精神,填补灵魂苍白的空格,给自由的天空涂上色彩。而绿音她一直在场,诗歌是她放飞灵魂自由飞翔的载体。她似乎是一个以诗歌为生命的人,她注定要成为一个诗歌的献身者。在这个灾难深重的世界里,我们庆幸能听到她如此纯粹的歌唱。

    既然世界如此喧闹,我们也去凑个热闹好了。我们为什么还要清醒的思想、理智的思考,感性地感知,还要探究为什么而活着。夜深人静之时,假如你能安然入睡,你不必再去想像明天的世界会如何改变;假如你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那么你就一定把什么东西植入了内心,它让你煎熬着,让你醒着。而诗歌就是这样让人醒着的东西。它不是猛然出现在你的面前,而是你通过寻找才找到的。它是喂养灵魂的营养品,它让你的庸俗生活有了高雅的影子,并且成为抚平心灵,关注生命的途径。

                    ——不雨(2010年5月8日《听一只红鸟在彼岸歌唱——读绿音近年诗作札记》节选)

 

    60后诗人,却是80后长相,绿音就是这样的诗人。两年前绿音回闽,我惊诧于她的外表与她出国前相比并未有太多改变。读了她的《静静地飞翔》,更让我惊诧的是她的诗比以前更加成熟,更有力量,语言也更加纯净。她远远地超越了她的同时代诗人。

                    ——箭冬(2010年5月15日电邮)

 

    欣赏绿音的诗歌《信》,不禁让人联想到诗词中那些感人的少女典型。《诗经·硕人》中庄姜的美丽动人,《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罗敷的亮丽坚贞,《木兰诗》中 花木兰的英勇聪慧,李清照《点绛唇》中少女的天真矜持……绿音在《信》中用清新而细腻的笔触,也为我们勾画了一位纯真多情、浪漫诗意、含蓄矜持、妩媚羞怯 的初恋少女形象。其情态宛然动人,惟妙惟肖,分外传神,颇具“贞静羞怯的美和闲雅动人的魔力”,是现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情趣少女典型。

    《信》构思巧妙,角度新颖,诗人绿音借助信和“仙女教母”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童话般心灵世界。“如果我也有一个/仙女教母/那么就请她/把我/变成/一封信 /一封普普通通的信”,将我(少女)虚拟为一封普普通通的信,自然不俗,朴实中饱蘸诗性意蕴。在短信和email时代,飘逸在“尺素”、“双鲤”、“鱼 雁”、“鸿雁传书”等上的恋情更别有一番韵味,令人浮想联翩,回味幽幽。

    《信》后两节,诗人在将“我”(少女)虚拟为一封普普通通的信后,继续展开诗意联想的翅羽飞翔。“当他将我/撕开一角/会是什么表情/当他阅读我/我会不 会颤抖”、“他会不会把我放在/上衣的内侧口袋中/一个人在路上走”。一组细腻婉约的动态心理叙描,犹如摄影特写,影视特镜,纤毫工笔画,将“我”的精神 韵致和内心的情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形象诗意、含蓄婉转、情趣宛然,这些美丽温馨的情景让人忍俊不禁。都说画形容易写心难,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绿音高超 的艺术技巧,她捕捉到了生活中的最含蓄诗意、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瞬间,并用她放大镜般的眼睛,为我们放映着少女微妙的心灵律动。

    《信》虽未对“我”(少女)的容貌、体态、服饰、动作进行叙描,但通过动感饱满的心理展示,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我”一定是位美丽文雅、诗意浪漫、情感丰富、善解人意的女孩。写心传神,且以心溢形,心、形、神相得益彰,这也是本诗出彩的地方之一,是诗人绿音高超的艺术技巧又一精彩展现。

                    ——杨光(2010年5月18日评论《少女的鱼雁情怀—绿音诗歌<信>欣赏》)

 

    关注自然、人类、女性……“黑夜”意识的作品,深刻尖锐之作不少,但平和客观的不多。绿音的《向日葵》属于难能可贵的后一类。诗歌通过抒情主体向日葵的诗 意体悟,客观而辩证地导出了对黑夜意识的认识、理解与接纳。这样的体悟有很强的导向性,强烈追求光明、太阳的向日葵尚且与黑夜有了沟通,有了和解, 更何况其他的物类。全诗虽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慨叹,有些哀婉,有些忧伤,但并不愤懑消沉,其间多了一份豁达与坦然。诗歌略显灰暗的画意基调也从不同的侧面阐释了这样的体悟。

                    ——杨光(2010年5月25日于云南,原载杨光新浪博客)

与绿音对话

    诗心、诗意、诗天空
        —— 夏菁、绿音漫谈当代诗歌创作

    The Art of Poetry
        — A Conversation between Vera Schwarcz and Yidan Han

绿音鸣谢

    感谢《诗刊》《诗选刊》《星星诗刊》《诗林》《福建文学》《福建日报》《厦门大学报》《采贝诗刊》《厦门文学》《厦门日报》《厦门晚报》《福州晚报》《华侨大学报》《海内外文学家企业家报》、台湾《创世纪》《乾坤诗刊》、新加坡《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新明日报》《五月诗刊》《同温层》《锡山文艺》、菲律宾《世界日报》《商报》、越南《越南华文文学》、美国《普罗维登斯日报》《科罗拉多评论》《风笛零疆界》《东方》等海内外报刊以及中国新闻社、福建新闻社、诗生活、新民网、网易、搜狐、新浪网等媒体的众多编辑和诗友们长期以来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感谢耶鲁大学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翻译中心、美国国会图书馆、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MCLC(俄亥俄州立大学当代中国文学研究名录)、香港大学图书馆、德国海德堡大学图书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等一批欧、美、亚、澳当代文学名录和资料库对《诗天空》的介绍和链接! ——绿音

读者信箱

    请诗友们将有关绿音诗歌的评论或观点发至editor@poetrysky.com,注明“评绿音诗”,或在韩怡丹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yidanhan)上留言。会后继续征集评论和留言。谢谢!

Copyright © 2005-2023 by Poetrysk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